數字散斑測量系統是一種基于數字圖像相關(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, DIC)技術和雙目立體視覺原理的高精度非接觸式測量系統,主要用于物體表面變形、應變及位移的實時監測與分析。以下從用途和基本原理兩方面展開說明:
一、核心用途
材料力學性能測試
全場應變測量:通過捕捉材料表面散斑圖案的變化,計算全場位移和應變分布,適用于拉伸、壓縮、彎曲等靜態試驗,以及疲勞、高速沖擊等動態試驗。
復雜材料研究:可測量復合材料、巖石、橡膠、木材等天然或人工材料的力學性能,包括裂紋應變場、斷裂韌性等參數。
工況適應:支持高溫、低溫、高速變形等復雜環境下的測試,如火箭燃料、光纖等材料的性能評估。
結構健康監測
零部件試驗:測量航空、汽車、艦船等領域大尺寸零部件的位移和應變,評估其承載能力和疲勞壽命。
振動與動態分析:用于全場振動測量、模態分析,以及爆炸、沖擊等瞬態過程的變形捕捉。
生物力學研究
組織力學分析:測量骨骼、肌肉、血管等生物組織的力學行為,如關節位移、內固定器對頸椎運動的影響。
手術評估:通過非接觸式測量,分析手術復位后骨骼的相對位移量。
細觀與微觀力學
微納米級測量:結合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或原子力顯微鏡(AFM),實現微米甚至納米尺度的應變分析。
損傷檢測:用于陶瓷電容器、電子封裝等器件的無損檢測,識別材料內部的微裂紋或缺陷。
動態與高速測量
高速變形捕捉:部分系統支持最高675,000幀/秒的拍攝速度,適用于爆炸、沖擊等瞬態過程的變形分析。
二、基本原理
散斑圖像采集
散斑生成:物體表面自然紋理或人工噴涂的隨機散斑作為變形追蹤的標記。
雙目成像:通過兩個高速攝像機從不同角度同步采集變形前后的散斑圖像。
圖像相關算法
子區匹配:在變形后的圖像中,搜索與變形前圖像子區(如32×32像素區域)最相似的區域,通過計算相關系數(如歸一化互相關函數)確定位移。
位移場計算:基于子區匹配結果,得到物體表面各點的二維位移,結合雙目立體視覺重建三維空間坐標。
三維重建與數據處理
立體匹配:利用雙目視覺的視差原理,將二維位移轉換為三維空間中的坐標變化。
應變計算:通過對位移場進行數值微分(如最小二乘法),得到應變張量(包括正應變和剪應變)。
數據可視化:生成應變云圖、變形動畫等,直觀展示物體受力后的變形行為。
技術優勢
非接觸式測量:避免接觸式傳感器對樣品的干擾,尤其適用于軟材料或高溫環境。
全場測量:提供連續的空間變形數據,而非單點或平均值。
高精度與靈活性:位移測量精度可達0.01像素,測量幅面可從微米級擴展至數十米。
數字散斑測量系統通過追蹤物體表面散斑圖案的微小變化,結合先進的圖像處理和三維重建技術,實現了對材料、結構及生物組織力學行為的精準分析。其非接觸、全場、高精度的特點,使其在科研和工業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價值,尤其在復雜工況和動態過程分析中展現出優勢。